个人主页 >>
艺术简历 艺术作品 个人文集 艺术新闻 我的相册 专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常用印鉴
艺术作品
艺术新闻
我的相册
专家点评
媒体介绍
画集出版
    分享到:

    “扎根”于“美丽中国”的美术行动

      作者:邹萍 王怡航2024-04-27 08:24:5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现场(1/2)
      • 1/2
      • 2
      • 更多组图...

        高速发展的时代,最需要落地生根的实耕和润泽心灵的实效。

        近日,两项大展“扎根——中国美术学院经典传习展”和“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在北京相继亮相,这背后都是同一所院校的“扎根”呈现,一个指向美术领域的扎实的基本功呈现,一个指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艺术之能量赋能美丽中国之建设。

        前者以持续性高质业绩展现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用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后者以艺理贯通的阔达视野彰显文化迭新的守正之责,通过涵养人心构建美好中国。内外并行,扎根中国大地,通过问题意识捕捉接续涌现的新问题,以落地生根的艺术实践深入探究本土情境和时代进程,携同道共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新方法和新范式,推动新时代文化生产。

        深系沃土,必现繁花。


        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

        中国美术学院自诞生起就十分明晰:“艺术”不只是自我情绪和个体含义的表达,“中国美术”亦不能只解决自身情绪意识和具体技术问题。AI时代下,生产方式正在变革,人类终将步入新的社会关系。作为与时代潮汐、生活细节休戚相关的“有为之学”,艺术及其行动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里具有创新能量和想象空间的系统领域。

        三年前,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通过这样一所超越学校本身的通识联众体,借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多维贯通,在重塑人和自然关系的多项通道中,实践着知识、学理、价值与思想的统一落地,探索着人与技术的和解,希望以生机勃勃的艺术创造激活自我更新的在地能量,找回人本身更丰饶的含义和价值空间。

        “大地之歌·2024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呈现的是深扎大地三年积淀的收获与思考,以“感知地理”为方法,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00个美丽中国文化实践中探测出百余个生动案例,通过地方政府提案、未来提案、现场工作坊、感知书展、案例文献库六大板块,提交了一份高质“美丽中国方案”。一百个新入库的美丽中国实践案例,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修复到遗产保护,从社会美育到社群营造……展现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多维探索和多元实践,倡导以真命题、真实践在大现场积极促发艺术能量,从更切身的历史意识、更深入的社会感知、更鲜活的现实感觉,努力建造真正具有时代精神、民族信仰的人文世界。

        唯有持续,才能共赢。这份规划与实操,既汇聚点滴,又细致统筹。如设计师朱培栋通过对“水乡明珠”丁栅的实地踏勘,在充分发挥“持续运营”优势、盘活当地资源的基础上,以创新性理念确立了水乡SOHO的长期战略发展,为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范式;有着千年制陶史的丁蜀小镇陶文化深厚,亘建筑事务所团队扎根在地社会性传统根基,提质焕新,提出“串联制陶小镇的生活”理念,致力打造漫游工坊式校园,既打造出工艺学校新范式,也让古老的制陶技艺在丁蜀生生不息。

        新时代的中国不仅需要外在的美丽,更需要内在的美好。案例中,为寻找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回归人本身,以“让鱼与渔都有归属感”的理念,从人与海洋关系的角度不断探索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路径;成都“爱有戏”本着“协力构建更具幸福感的社区”的使命,在政府扶持下无畏直面社区现实,使每一位居民既是贡献者又是受惠者,建立起居民集体自治的信心。

        这所有努力的背后,是真正以人的诉求为主、满足人心滋养和审美需求的初心,饱含着一所学院延续百年对人性的辽远关怀。如此,规划者和艺术家顺畅联合,共同研究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动力机制,探索文化与生态如何发展为新质产业资源。这份长期主义的心态,让文化艺术的创造力得以在真实的社会现场接续展开,在提升项目美学品质的同时,逐步获得伦理价值的完善。借此,艺术行动才能真正调动起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艺术本身也才能真正实现为民服务。


        文化迭新的守正之责

        长期主义的底气,来自根深蒂固的底色。

        文化传承,实是一个牵涉个体、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等多层主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异质性要素的协同演化过程,这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只有向下深度扎根,才能良性且持久地向上生长。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国的艺术,从来就不止是“美术”或“技术”,而是关乎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创造;中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也不止于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要通过艺术行动启迪人心、激发审美,以实现最广大群体的更好生活;中国的文化,更从来就不止是自己的事,而是兼顾世界共同体的时代责任,是构建中国文化艺术的话语体系的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林风眠在立校初期就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宗旨,形成无比丰富的艺术视野。一百多年前,面对中西方文化的交锋,“中国绘画向何处去”是心系中华命运与文化使命的艺术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先贤们在不懈求索与躬身实践中作出极具民族价值与深远影响的回答,他们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泽被一代又一代在中国艺术之路上行进着的前承后继者。

        百年传承,中国美术学院天然具有东西会通、艺理贯通的本能。百年沉淀,这所学院也已自塑起独属的话语论域、通识研究、创新范式等内构逻辑,既有典型性又具普及性,既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路径。

        源浚流长,根深叶茂。“扎根——中国美术学院经典传习展”聚焦性展现了这份已深耕十余年的筑根行动。其对经典的理解和传习的操作既有西方帕加马祭坛浮雕的素描写生,也有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课程探索,在中西文明互鉴的视野下交相辉映。

        展览呈现出中国美术学院对于学养与基础的深耕,以及美术基础教学对“经典”研习与“文化根性”培养的路径探索与思考。学生通过传统书画的研习,体味东方艺术特有的造型美感和生命力,通过“素描”来体会中国传统的“塑绘一体”和“物我交融”;通过“写生”与古希腊文明相互印证,面对艺术史上的经典展开分析、探究、拆解、演绎,领略美学精神的穷源溯流、固本培元,生发出一种既源自传统又自出机杼的新时代可能性。这份源起专业基础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自觉引领,是关于文化根性培养路径的思考,更是激活文化新质能量的长期布局。

        “正因如此,我们才反复强调,学院教育不怕保守,怕的是丧失道统。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个专业都能够做到在自己的道统中‘源流互质’,都能够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在古今的酬答唱和中形成继往开来的‘自新之道’。”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谈道。

        道术相济,承古开今。中国艺术“技进乎道”的特性具有强大的新质能量,这种与东方实践哲学伴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从历史中演化变易、在传承中自我创生的传统出新之道。中国式创新具有特有的内涵与方式,始终保有根性延展和创性拓变,这份当代文艺承古开今的本元基石也是新时代文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价值,而向下扎根的能力则决定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责任编辑:静愚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陈艳梅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Processed in 0.03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