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艺术简历 艺术作品 个人文集 艺术新闻 我的相册 专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常用印鉴
艺术作品
艺术新闻
我的相册
专家点评
媒体介绍
画集出版
    分享到:

    美育浸润的场域与路径

      作者:揭俐 袁玥2024-04-11 07:37: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了当前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主要措施,为当前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是一个具有审美化和精神化特征的概念,也是以美育人的特点、本质、规律和有效方法,是利用艺术和审美活动,通过感染熏陶,由表及里,逐渐融入人的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活动。美育浸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中,美育教学与实践是基础,审美提升是核心,育人是根本任务。美育浸润行动应以美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育人体系为主要场域,实现美育教学改革、审美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普及、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资源整合的重大变革。美育浸润的本质,是利用各类美育资源,通过感染熏陶,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品格的教化活动。新时代,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应注重用格调高雅的文化涵养审美情趣,探索将美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协同发展,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

      创新学科体系,推动美育浸润理论与方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美育浸润理论与方法创新,需要按照美育发展规律,结合新时代和新科技发展需要,在学科设置、专业建设、美学内涵、社会应用等方面回应新时代、新技术的现实挑战和未来需要,学校可以从美育课程、美育实践、美育评价三个层面促进美育学科体系发展革新,增强美育浸润的自主性,促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体系。就美育课程而言,学校可以通过音乐、舞蹈、书画等课程教育,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增强对真善美的理解。就美育实践而言,学校可以持续开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教育,以培养崇德向善、内外兼修的时代新人。就美育评价而言,学校要加强美育评价方式多元化研究,分析学生美育素养评价的本质及其成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评价制度。

      汇聚美育资源,探索建立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应广泛汇聚美育资源,形成一种支撑美育浸润教学与实践的基本场域,包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艺术精品等为主体有效诠释中华美育精神。学校还应积极发掘各类型美育资源,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起时时、处处、人人的校园美育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浸润美育教育者,还有助于提升美育教育者对学生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美育的意识和能力,涵养美育工作者的情怀。教育实践表明,将美育资源融入各学科专业课程,综合运用各类新技术、新方式,积极创新美育实践教育方式,搭建联合共享的美育实践平台和美育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实现美育浸润系列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广泛的美育基本场景形态。

      扎根中国大地,拓展美育实践应用。美育浸润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审美教学、美感教学等支撑美育实践,以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一是要建设良好的美育滋养环境,增加相关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美育事业,建立美育浸润合作网络;二是要建立完善美育教育与美育实践相融合的体制机制,注重为社会服务,把美育浸润写在中国大地上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中;三是要加强美育、科技与社会协同性制度创新,推动美育浸润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加快推进探索场景驱动的美育浸润综合改革,提升中国特色美育浸润实施成效。

      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美育浸润行稳致远。美育浸润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夯实美育与艺术、体育、德育、劳动、科技等相融合的制度保障,不断弥补现有育人制度的不足,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美育浸润的制度有效性。一方面,要改革和创新美育评价机制,通过开展审美教育、强化美育队伍建设等途径,把美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要立足“大美育”图景,进一步健全美育浸润与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结合社会美育、生活美育、自然美育等,努力将美育工作融入国家全面发展的事业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美育浸润进程,积极助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静愚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陈艳梅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Processed in 0.031(s)   7 queries
      update: